以大学之“厚”育教师之“强”:中山大学深耕跨学科融合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匿名

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新强师工程”战略部署,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省21个地市选派的骨干教师齐聚康乐园展开为期10天的沉浸式研修,系统掌握了跨学科教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作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支持的教师发展项目,中山大学举全校之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高度的教育使命感、科学的课程设计、温暖的育人情怀,为参训教师开启了一场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双重革新。

高位引领:服务国家战略,践行育人使命

    中山大学将此次“新强师工程”培训项目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学校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培训紧密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聚焦“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旨在锻造一支站位高远、理念先进、能力卓越,能够引领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骨干教师队伍。

匠心设计:方法论与技术的双重赋能​

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整合校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参训教师量身打造了层次分明、内容前沿的“三维赋能”课程体系:

理论筑基与思维革新:培训从激发教育者内在动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破题,深入探讨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理念与路径。通过剖析跨学科教育的本质、价值与前沿趋势,引导教师重构教育理念,掌握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核心方法论,为教学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技术赋能与工具掌握:直面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课程体系重点嵌入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前沿、数字化教学工具实操以及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原理与实践。确保骨干教师们不仅理解技术趋势,更能熟练掌握应用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硬核”技能,提升课堂效能。

实践浸润与成果转化:创新采用“文化浸润-现场观摩-深度研讨-成果孵化”的闭环实践模式。组织学员深入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的教育文化场所,汲取精神力量;走进一线名校课堂,观摩先进教学范式;安排资深教育专家全程指导,围绕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研讨与分组辅导。在专家指导下,各小组完成了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案,有的将传统艺术与学科知识相融合,有的在文学作品中挖掘科学原理,还有的利用新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这些充满创意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现了培训的丰硕成果,更预示着基础教育课堂即将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确保学习成果可落地、可推广,真正反哺课堂。

情怀温度:滋养教育心灵,筑牢育人根基

    中山大学的培训设计,不仅关注技能提升,更注重教育者心灵的滋养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培训班精心设计了关注教育工作者身心健康与压力调适的环节,守护育人者的内在平衡。同时,通过组织学员漫步百年学府,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育人使命的理解与认同。红色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更是强化了参训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中山大学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培训全程,营造有温度的成长环境。参训教师纷纷感慨:“这不仅是技能培训,更是一次教育情怀的洗礼。中大的老师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育人情怀,让我们看到教育应有的样子。”

赋能未来:构建基础教育赋能新生态​

此次培训是中山大学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精心搭建了这一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平台。此次精心设计的培训为广东初中教育播撒下跨学科融合创新的‘火种’,参训教师们将带着前沿的理念、扎实的技能和饱满的热情返回各自岗位,成为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中山大学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基础教育一线,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广东乃至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大智慧与力量。

训虽已结束,但创新的火种已经点燃。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在探索学科深度融合、迈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征途上,广东基础教育又迈出了坚实而充满希望的一步。中山大学以高度的使命感、精心的培训设计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再次诠释了其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撰稿:公共管理培训中心潘志君020-84112750、13690718823